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

来源:98篮球网 NBA资讯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(1)

CBA顶薪球员本应是球队的中流砥柱,但本赛季第一阶段,一些顶薪球员却因糟糕表现被贴上“高薪低能”标签。球迷们看在眼里,酸在心头,这些令人无奈的顶薪合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

有人说:“在CBA拿顶薪,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躺着数钱?”看着葛昭宝、赵岩昊、代怀博这几位“顶薪代表”的表现,还真有点这种感觉。这几位不是因为伤病影响状态,就是拿了钱却给不出相应的回报,导致一大波“高薪低能”的吐槽扑面而来。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(2)

首先登场的是葛昭宝,山西队的老将。曾经的他,在2021-2022赛季打出了职业生涯新高的17分表现,还因此换来一份5年的顶薪合同。然而,签完合同的他,就像坐上了“过山车”,一路下滑不止。今年第一阶段,场均得分仅有5.5分,创下了个人CBA生涯新低,甚至比他的新秀赛季还低!这位32岁的老将,虽然年纪渐长,但也不至于下滑到这种地步。山西队恐怕也在悔不当初,当初要是没给这么长的合同,也不至于现在骑虎难下。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(3)

接下来,轮到广厦队的“前库里”——赵岩昊。新秀时期,赵岩昊凭借犀利的三分球和灵动的跑位,被球迷们戏称为“中国库里”。然而伤病毁了一切,自从拿到顶薪合同后,状态一路滑坡。如今的赵岩昊,在第一阶段的表现惨不忍睹,场均5.2分、命中率36.4%,完全成了“高薪低能”的典型代表。广厦队为他提供了两年顶薪续约,但从他第一阶段的表现来看,显然赌错了。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(4)

最后一位压轴登场的是代怀博。这位从2013年进入CBA的老将,虽然有过几个“高光时刻”,但整体表现平平。最奇特的是,他居然在2021年获得了一份4年的顶薪合同!签了顶薪后,他的表现一泻千里,投篮命中率和得分每年都在刷新低点。本赛季至今,他因为训练状态不佳被教练弃用,甚至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CBA赛场上。对于代怀博来说,职业生涯的最后四年拿到顶薪,虽不完美,但也是“圆满”。

这几位“顶薪代表”的表现,不禁让人反思:CBA的顶薪合同究竟是对球队有利,还是一个巨大的坑?每年数百万的工资,球队期望这些球员能带来显著的回报,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。合同签了,但球员的状态一旦下滑,球队就只能干瞪眼,钱照付,成绩却往往一落千丈。

葛昭宝的5年顶薪合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,球队对他的期望值很高。但随着年纪增长和状态下滑,原本的“中流砥柱”成了“鸡肋”。CBA球队或许需要在合同管理上引入更多的风险控制机制,设定更短期的合同。同时在合约中加入灵活的条款,以便根据球员状态进行调整。

CBA第一阶段结束,最差的三名顶薪球员出炉,中国库里让人失望(5)

赵岩昊的情况更是提醒了我们:伤病对职业运动员的影响不可忽视。广厦队基于对他巅峰期的回忆而续约,显然是盲目乐观了。CBA应该学习其他联赛的经验,加强对球员健康状况的管理,在续约时充分考虑伤病因素,以免在未来承担高薪低效的代价。

代怀博的合同是最令人费解的,他从未有过突出的表现,但却获得了顶薪。CBA的合同管理是否过于依赖主观判断?球队是否在续约时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?也许,是时候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,让顶薪球员的表现和收入相匹配,真正做到“按劳取酬”。

球员的收入是球队中公开的秘密,当一位顶薪球员表现不佳时,不仅球队管理层难受,其他队员的心态也难免会受到影响。那些拿着中等工资,却每场拼尽全力的球员,会怎么看那些坐拥顶薪却打不出成绩的“老大哥”们?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团队内部的矛盾,士气低落,甚至影响整个赛季的战绩。

此外,高薪低能的球员会成为球队的“包袱”,限制球队引进优秀球员的资金空间,进一步降低球队的整体竞争力。球队管理层签订顶薪合同时,或许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些反面效应。

回顾这几位“高薪低能”球员的经历,不禁让人觉得CBA的顶薪合同需要进行一些制度上的调整。或许可以引入“表现挂钩”机制,即根据球员的实际表现发放相应的薪水。比如说,达到场均得分或命中率的标准可以拿到全额薪水,否则则根据表现扣减部分收入。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励球员努力保持状态,也能帮助球队规避风险。

此外,CBA可以考虑缩短顶薪合同的年限,毕竟职业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不稳定,过长的合同期限无疑会增加球队的经济负担。更重要的是,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,避免因一时的“高光”表现而草率签订顶薪合同。

高薪低能的球员,就像一碗没有料的鸡汤,看似装满了希望,实际上却索然无味。CBA需要的,是让真正有实力、有贡献的球员获得相匹配的回报,而不是盲目发放顶薪,让“高薪低能”成为无奈的代名词。对于CBA的管理层而言,也许正是时候反思。如何让“顶薪”二字更加实至名归,让球员们无论身披荣耀还是面对质疑,都能对得起球队、对得起球迷,更对得起自己口袋里的那份丰厚薪水。